变态杀手的心理是怎么样的你知道吗?下面心理学分析变态杀手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1.站在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
在犯罪心理学的领域中,与犯罪行为和暴力最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包括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物质相关障碍以及某些特定的认知障碍(例如解离型障碍)。在《Criminal Behavior》(第2版)中,也提到了发展障碍一样容易促发犯罪行为。
事实上,当依恋问题或者其他方面的发展问题达到《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上列出的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时,导致犯罪的连锁性事件就很容易发生,这些障碍都包括:反应性依恋障碍(attachment disorder,RA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与品行障碍(CD)。而接下来,我们会对在这些障碍中最独特的,同时也是最令人恐惧的精神障碍--"精神变态性人格"进行介绍。以帮助大家来更好地理解白银市连环杀人案中犯罪嫌疑人高某的心理特征和变态的行为模式。
2.自恋状态的谱系
曾经的研究已经证实Kernberg(1984)关于自恋状态的谱系概念,其中最为严重过的一端便是精神变态(psychopathy)。Robert Hare在进一步研究中,将真正的精神变态者与反社会倾向的人群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并用精神变态来指代反社会人群中的一小部分的极端人群。所以,Psychopathy这一词也突出了其在精神障碍中的心理上的极端状况。
但是,我们大众对于精神变态性的人格具有着一定带有局限性的刻板印象。这样的印象往往与犯罪学之父Cesare Lombroso撰写的《犯罪人论》一书中对于犯罪者的描述有关,这种描述包括了他们是笨拙的、混乱的。然而精神变态类型的人可能恰好相反。
Bursten(1973a)指出:"我们认为有一类人情况严重,人格中精神变态特征最为明显,而且具有高度的反社会性,但他们拥有健全的身份认同和现实检验的能力,也能通过使用较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掩盖自己的边缘型或精神病型人格水平,而其核心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却明显具有反社会特征"。而这样的隐匿的反社会特征往往更加不容易察觉,甚至会使得这些人在竞争中更容易脱颖而出(利用说谎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利益,例如庞氏骗局)。
3.被动-寄生型的精神变态者与暴力型患者
在此,Henderson在1939年对"被动-寄生型的精神变态者与暴力型患者做出了鉴别。在这之后,Bursten(1973a)指出了精神变态性人格的诊断其实与外显罪恶行为并无关联。而应当与内部动机密切相关。这一观点与Lombroso在《犯罪人论》的"精神病与犯罪的异同"部分相互一致:"对犯罪人来说,杀人是手段;对精神病人来说,杀人是目的"。
现今在对于精神变态人格的驱力、情感和气质的研究中,科学已验证,婴儿自出生起气质便存在差异(Kagan,1994;Thomas,Chess与Birch,1968)。婴儿天生在不同领域会发展出多种多样性,这些多样性包括了诸如活跃性、攻击性等在内的各种特质。这些特质如若不能善加安置与引导,那么也一样会导向精神变态。
早期双生子和领养儿的研究显示,具有反社会倾向的儿童先天性比同龄人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越来越多的脑科学研究显示,其实早期经历可以改变基因表达,基因可以被激活,也同样可以得到抑制,且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可以随着个体的感知而发生变化。具有交叉作用。
在Caspi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因基因表达的改变导致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相关神经递质降解,将会使得个体更容易在遭受困境时产生暴力倾向和反社会行为模式。而且童年遭受忽视和虐待会对个体前额叶皮质的发育产生影响。而大脑前额叶的这一部分又恰好是我们的伦理中心(Damasio,1994;Martens,2002;Yu,2006)。
所以,反社会型人格的高情感、掠夺性攻击的生物学基础可能并非直接源自遗传,而是更多的在后期的早年经历与基因表达的交互作用下而产生。近期的研究也表明,精神变态人格与精神障碍患者的5-羟色胺水平(一种可以抑制大脑兴奋的神经递质)都处于较低水平。所以,类似于高某这样的连环杀人的反社会行为的持续进行,在这样的神经生物学角度似乎可以进行解释。
而且,针对于精神变态的脑神经研究表明:"精神变态患者的大脑回路中管理语言和情感的区域存在明显的异常,这表明极端反社会性群体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实际关系来习得各种体验。他们的情感状态并非是出自于内心,而是作为第二语言来操纵他人。而且他们也无法较好的表达情感与管理情感。
于是,他们可能也需要更加强烈的需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相较于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咨询师而言,语言作为工具的使用可能远不如精神变态人格患者那般使用流利。
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我们在说谎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额叶是在不停的运转的。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在说谎的时候,我们大脑的边缘系统也相应地得到了激活。所以我们产生了歉意与悔意。可是这在精神变态人格患者当中并没有出现。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很明显的"离体"了。
4.“杀人,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的愤怒”
"我们都有愤怒的时刻,当我们愤怒的时候我们会与我们的爱人、朋友们、家人们争吵,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可是,精神变态性人格似乎并不具有这样的完善的功能。上文说到的离体现象,同样存在于精神变态人格对于自我情感信息的筛查与理解上。也正因如此,遵照着弗洛伊德的宣泄理论来说,心理事件所带来的情绪体验,是一定要得到排出的(总体上遵照不是第一信号系统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原则来理解)。
可是如果精神变态型人格连自己的情感体验都表达不清晰,那么他们又该如何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进行心理事件的表达呢?所以,精神变态人格的心理防御机制中,更多地在用第一信号系统来直接表达其主观感受。精神分析学将这一心理行为联结称为"付诸行动"。
所以,在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咨询或干预治疗过程中最困难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无法或者通过镜映的方式开展工作。所以,黄某产生出杀人的行为,更多地是想要表达心理的诉求。并通过付诸行动的方式予以满足。
5.从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看
在精神分析学的漫漫长河中,关于人格的形成和相关的探讨,基于性格的防御机制形成理论与越早越糟理论。前者的理论指出,人格的形成是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长期适应并且固定的结果。这多少有些趋近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而后者则提出,基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任何的年龄阶层都需要面对不同年龄阶段所产生的心理挑战,但是我们的生活不可能会等到我们准备好了,才会去让我们面对这些挑战。所以,挑战总是不期而遇。
在这个时候,个体越是处于青年的时期,遭受到的心理创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会越多的使用初级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从而导致个体心理容易出现问题。这也与弗洛伊德指出的:在童年时期收到的过度剥夺与过度满足都会使个体固着在这一时期。而这一时期,尤以Mahler称为是分离-个体化时期为主。在现今已有的资料显示(2016年8月29日),白银市连环杀人犯高某早年曾参加空军的选拔,但是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所以没有录入。
在这一段时间,根据其儿子的阐述,高某与其女朋友"闹过别扭",所以,这可能产生了高某日后杀人的可能"。现在我们把这段话拆开来理解,八十年代,高某在参加空军的选拔时因为一些不来自于自身的原因被淘汰,而且在这之后,高某的爱情也接连受到影响。于是这促发了高某产生了心理上巨大的挫折感。这在前期符合了弗洛伊德在犯罪上的基本假设。即后来的挫折/攻击理论。
而且,反社会型人格者的经历中时常充斥着不安与混乱。这就进一步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是因为精神变态个体即使意识到情绪的流露,也不愿意承认。因为他们更多地将之视作为是一种软弱无力的象征。或许童年的经历中一些环境或者人际之间的问题促使他们无法将自身产生的情绪向外扩展,达到外化的目的。因此,这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缺乏用语言表达内在体验的动机,也缺乏通过镜像的方式来理解他人的心理能力。
所以,依恋以及随之而来的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而根据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研究中,他认为,精神变态个体很少产生心理上的依恋,也很少合并好的客体或者认同养育者。所以,他们很少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爱。于是他们会认同自己内部原始的自体客体。从而导致类似于多米诺骨牌的一步步的,对社会、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形成指导性的认同。
电影《亲爱的》中,在主人公们最终领回自己的孩子之后,孩子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依恋障碍。这在大多数领养孩子的家庭当中极为常见。且多属于混乱性依恋,明显缺乏内化的、条理分明的依恋策略(D.Diamond,2004;Main和Solomon,1986)。于是,依恋适应不良,儿童就会呈现出对客体的恐惧或者愤怒的来源。继而出现孩子产生矛盾的行为。且这样的状况一般出现在6岁左右的受虐儿童上(Hesse和Main,1999)。这样的一种结果的另外的可能性则是完全相反的,来自于家长或者其他客体的竭力助长的全能幻想有关系。
6.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
那么,接下来要谈论的则是精神变态的自体问题,在这个议题中,"攻击"性可能同样也是导致儿童难以安抚以及镜映情感的主要原因之一。类似于对BPD(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照料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照顾此种天性好动的、注意涣散且固执己见的儿童比照顾安静、乖巧的儿童会更费精力,更加需要父系角色的直接干涉(Cath,1986;M.J Dimond,2007;McWilliams,2005a;J Shapiro,Diamond和Greenberg,1995)。
自尊的满足也是极为重要的反社会型人格形成的一项重要原因。如果该儿童极难通过养育者的常规渠道的爱和赞赏获得自尊。当外部客体难以作为产生自尊的来源时,那么,内部自我便成为唯一能够投注情感的对象。但即便如此,内部自我依旧是一个难以稳定的对象。会受到全能控制和极度恐惧的状态之间的不断切换。因而精神变态个体会以攻击行为和施虐行为来维持自我感受或者减少痛苦和恢复自信。
也就是说,高某在经历八十年代投军的经历受挫之后,继而在爱情上受挫,就很容易对其自我自体产生不稳定的状态。这继而便引发了另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在精神变态自体中的原始性嫉妒(envy),我们认为这主要是造成高某对女性产生攻击的主要原因。所谓的原始性嫉妒,即得不到就毁灭的原始欲望(Klein,1957)。尽管反社会个体很少用言语直接表达嫉妒,但是如上文所说,他们会更多的直接表现在行为中。在生活中追逐目标失败之后会转为对目标的诋毁。是所有反社会型人格的共同特征;其中处于谱系一段的精神变态状态的个体甚至会摧毁吸引到他的事物。
相关精彩文章推荐:
2.常用精神病症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