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性恋不能生孩子却不会灭绝

时间:2017-01-19 编辑:瑞莹 手机版

  对于同性恋你有什么样的看法?你会有一种想法就是为什么同性恋不能生孩子却不会灭绝吗?为什么同性恋不能生孩子却不会灭绝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些被与自己同性别所吸引的个体,他们的性取向早在出生前就形成了。这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且科学证据显示他们的父母是不应该被指责的。

  研究证明,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研究证明这一观点的生物学证据。此联系正日益被新的科学研究所证实。

  2014年研究人员证实了男同性恋性取向与一特定染色体区域之间的关系。与此类似的发现最早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在当时产生了一个关于“同性恋基因”的理论。尽管有研究表明,同性恋是有遗传特征的,但关于同性恋的争论却不绝于耳。

  证据表明负责性取向的遗传基因与环境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这些发现来自于南非科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是一个小组在2014年评估近五十年内关于性取向这个项目所有研究成果的总结。

  这项工作是联合乌干达科学院在越来越多的非洲新法律歧视同性恋人士的背景下进行的。

  现有研究:

  科学院对不同重点领域的几个科学研究进行了汇总,其中包括家庭和双生子研究。研究表明,同性恋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

  家庭研究显示男同性恋者比男异性恋有更多的哥哥。男同性恋的兄弟也更可能是同性恋。同样的,研究也发现女同性恋者比女异性恋者有更多的同性恋姐妹。

  关于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很重要,因为同卵双胞胎具有相同的基因。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可以揭示同性恋可能的遗传因素。对双胞胎的研究已经证实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更有可能是同性恋。这也证明了同性恋是可以遗传的。

  然而,同卵双胞胎之间的遗传程度低于预期。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同性恋可以遗传,但并不是根据经典的遗传学规则。相反,它是通过另一种机制,称为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表观遗传学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外界环境通过改变生物标记从而影响基因表达)

  表观遗传学是同性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表观遗传学主要涉及环境因素对基因的影响,包括子宫内的环境和出生后的生长环境。表观遗传学在新的研究方法下,发现分子机制(EPI标志)调节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分子机制(EPI标志)通常不会代代相传。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被传给下一代。

  通常情况下所有的女性都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个会随机的处于不活跃或“关闭”状态。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些男性同性恋母亲的X染色体中,存在一个极端的“扭曲”的失活X染色体。这些母亲的X染色体不再是随机关闭而是相同的染色体不活动。

  这表明X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区域可能涉及性取向是否正常。表观遗传学说认为同性恋倾向的发展是通过epi-marks隔代遗传的。

  外部环境因素如药物、化学品、有毒物质、农药、塑化剂等物质也可以通过产生epi-marks的方式影响DNA。

  这些环境因素也会干扰孕妇的荷尔蒙系统。同时也会影响胎儿的性激素水平,还可能会影响这些性激素的活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明确这些因素是否对大脑中与性取向相关区域有直接的影响。

  未来研究

  研究院发现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性取向是由生理决定的。一个人的性取向不是由基因或者环境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两者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然而,更多的证据正把研究者注意力放在X染色体上的某一个特定区域上。

  但是,这些染色体上特定区域的识别并不意味着同性恋是一种障碍,也不意味着在这些区域上存在基因突变,而是首次表明染色体上的特定区域决定着性取向。

  虽然研究尚未发现是什么精确机制决定了性取向——可能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但是答案可能要通过不断的研究才能更加明朗。这些发现将对遗传学领域来说很有意义,对于那些同性恋和整个社会来说更有深远意义。

  回顾进化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同性关系被认为造成了一种“达尔文进化论矛盾”现象,因为同性群体不能对人类的繁衍做贡献。这种论点认为,由于同性关系不利于物种的延续, 同性群体不得不面临“自然淘汰”。

  如果这种观点是对的,那么随着时间流逝,同性恋取向将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然而,在整个人类世界和动物王国里“同性恋”却一直存在。

  “平衡选择假说”中似乎也存在补偿因素用于解释物种的繁衍与生存。在这种环境中,已经证明,男同性恋者的母系女性亲属比异性恋男性的母系女性亲属有更多后代。这暗示了男性基因序列中的X染色体上存在某种机制,能帮助家族中的女性孕育更多后代,却也会导致更多男性的同性恋的倾向。(总体上男同性恋比女同性恋多)

为什么同性恋不能生孩子却不会灭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