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聚会或是会议上听到别人说:“我擅长记人的脸,但是记不住人的名字。”
这种常见的说法正确吗?
现在,让我们开始一场关于记忆心理的旅程。我要告诉你,我们关于脸部、名字的记忆,并不像它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人类确实是识别面孔的专家。我们中的大都数人都能识别出成千上万张的脸,一切都是这么的简单和自然。对于一个神经学家来说,这可是一条了解怎么把一个困难问题变得简单的重要线索,毕竟人脸识别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大脑机制。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部分是负责识别面孔信息的,所谓的梭状回面孔区,位于大脑的颞叶部分,在你的耳后可以大致找到这个区域。如果你大脑的这个区域受过伤,你也许可以通过人们的衣服或者是声音来判断人,但你无法通过面孔认出他们。
在大脑的这个区域,还存在着一种遗传缺陷的情况,比如有些人,整个家庭都在识别面孔上表现很差,甚至彼此之间都不太认得出来。这种情况,被称为人面失认症——这个症状因Oliver Sacks的《心灵的眼睛》一书而广为人知,在这本书中作者承认他自己就是个脸盲症患者。
但也存在些例外的情况。人类在识别面孔上特别厉害,所以有时候看到的哪怕不是真的面孔,而是一朵云或是其它星球表面所形成的岩石构造所形成的随机图案,人们也倾向于把它识别为面孔。这种情况某种程度来说是大脑专注于发展识别面孔功能上的副作用。
那个黄色的东西是什么?
有趣的是,我们没有一个相对应的脑区来专门负责记住别人的名字。我们有的是记忆单词的脑区——名字就是特殊的单词。如果说这些区域受损,你将要苦苦挣扎于人或物的名字。你可能知道这是香蕉,知道它是一种好吃的黄色水果,甚至你会有一个香蕉松饼的食谱,但是你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其他人你看到的这个黄色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人们说擅长记住人脸而不是名字时,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他们的“面孔区域”比“名字区域”有更广阔,更好的连接。但事实上,在这两者之间不止是简单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的大脑在记忆面孔相关的任务与记住名字的任务上有很大的不同。
换句话说,我们也许可以说“我记得你的脸”以及“我记得你的名字”。但实际上我们描述的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再认和再现。
假设我们现在置身与一场聚会,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记得”的过程。你现在看着宾客的脸,捕捉到某人的眼睛,然后你问自己:“我认识这个人吗?”这是一个再认任务,脸部再认任务是精准的,同时也是很简单的。“是的,我认识他们。”或者“不是,我之前没有见过他们。”
全面回忆
然后,你跟一个熟人交谈,你必须介绍他们。这是名字记忆任务的一部分。这是个再现而不是再认的过程。礼貌性上你要说:“这是我的朋友X”,并且你需要正确拼写出X的名字。简单的“是”或“不是”在这不管用。
换句话说,在识别面孔时,面孔就在我们面前,当我们看到的时候同时我们在思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确认我们之前是否见过。而对于名字,它是隐藏在记忆中的,我们需要重新检索,这是一个更难的心理任务。
一旦你意识到回忆名字本质上比再认面孔要难,你就不需要在忘记你邻居或者同事的名字上过于苛责自己。相反地,你可以尝试些基本的心理学技巧来帮助你记忆。
记忆的实验表明,简单地努力记住事情并没有真正的帮助。更有用的做法是不断的重复你想要记忆的事情,并与之形成关联。所以如果你想要记住人名,当你第一次遇见这人的时候,你需要频繁的使用他们的名字。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有人这样做了。你说:“嗨,我是李雷”,然后他们说“你好,李雷”,并重复一遍你的名字。
如果你一定要记住某个名字,你应该在脑中形成一个形象,一个夸大的或者是荒谬的形象,将他们的名字与你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的东西联系起来。例如,如果你遇到了Jennifer,你发现她来自阿拉斯加州,你可以想象她正站在一个下雪小镇的中央(阿拉斯加很冷)然后穿着皮毛大衣(fur coat),对应着(JenniFUR)。仅仅花费几分钟构建一个心理意象,就可以建立个记忆的挂钩。能够帮助你再次见到她回忆起她的名字。练习这种方式,你就再也不会在聚会上感到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