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的孩子都会犯错,那么犯错能帮助孩子心理成长吗?犯错能帮助孩子心理成长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孩子的错误大凡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
如乱丢垃圾,不讲整洁,欺侮弱小等,一旦放任,以后就难以收拾。我的女儿有一次因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我的面拿了一只往地上摔。
一位从国外归来的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无意中看见老师让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在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好打不开。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
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
而另一种,即孩子能够自行纠正
主要是如何适应生活的那一类,却是应该允许其犯错误的,如前例所述。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帮他打开门,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我的女儿有一次因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我的面拿了一只往地上摔。面对满地的碎片,她自知犯了“错误”,以为将遭受我的训斥和惩罚。但我只是要她自己扫去碎片,让她记住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女儿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这类物品,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我想,那一只被女儿故意摔碎的碗还是非常值得的。
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独立自主的活动有助于他的成长。
而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孩子“尝试——错误——完善”的机会。
有效管教要符合4个条件
罗海鸣说,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困惑和烦恼:比如究竟是管严点还是“放养”?孩子身上为什么那么多毛病?而中国的家长们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最常使用的管教方法就是唠叨、说教、惩罚、贿赂……
按照正面管教的理念,有效管教要符合4个条件:是不是相互尊重的——惩罚和娇惯肯定不是;是不是有助于孩子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被惩罚、被说教、被唠叨、被娇惯的孩子是没有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是否长期有效——惩罚看似可以马上制止不良行为,但是会带来很多长期负面的后果,比如孩子会愤怒、报复、叛逆或者变得自卑;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
犯错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
罗海鸣解释,就拿犯错来说,通常我们会认为孩子犯错是不好的事。基于这个认识,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会进行批评,说教或者惩罚。但在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把这个信念也传递给了孩子:犯错是不好的,不光彩的事,那么当他犯错的时候,他想到的就是如何逃避、掩盖,偷偷摸摸尽量不让你发现。
正面管教的理念则是:犯错是学习的好机会。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如何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而不是惩罚。惩罚不能让孩子学到任何技能,惩罚会给孩子带来愤怒、反叛、报复,有可能会丧失信心或偷偷摸摸。
孩子犯错只为获取归属感
另外,孩子的不良行为会告诉我们什么,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又是什么?阿德勒说过,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只是因为他还小,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正确方法,而往往采取了不良行为来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
比如一个经常在你打电话时来打扰你的孩子,他的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只看到了孩子表面的不良行为,你可能会因为他不让你好好打电话变得很烦躁而训斥他,甚至打他。可是我们发现,这样解决不了问题,下次你再打电话时情况依旧。此时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就变得至关重要。其实,这个孩子的行为,是要引起你的关注,他认为只有得到关注才会有归属感。如果能了解到这一点,你就可以帮助他找到更有建设性的行为来获得归属感。
让孩子发誓不再犯错解决不了问题
罗海鸣还强调,如果家长看不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孩子也会因此学会用“不”来回应我们。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往往会伴随着各种情绪。而我们家长经常在大人和孩子情绪都不好时加以训斥和说教,想立刻把问题解决掉,立刻让孩子承认错误并且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其实根本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