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

时间:2017-01-18 编辑:瑞莹 手机版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身为家长的你清楚吗?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延伸阅读:

  要孩子心理健康,请把“蛋壳”变结实

  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学会调整自己遇到打击后的心态和态度,这其实都是一种应对挫折的反应。

  由于溺爱式的家庭教育和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辅导,当前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一种“蛋壳心态”,即指个性十足,争强好胜,但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外界干扰的脆弱心理。幼儿园中我们就常见到:有不少孩子在家称王称霸,稍不如意就哭闹打滚、摔锅砸碗,谁都不怕;而到了外面,却只有给别人欺负的份儿;到了重要场合表演个节目什么的,吓得两腿筛糠,扑进妈妈怀里再也不抬头。

  在较大孩子甚至成人中也有这种倾向,窝里横,到外面却是个软壳蛋。其实真正内心坚强、适应能力强的人应该是正好相反的,他们在应对各种环境的时候,都能有智慧、有勇气、有办法,而且在亲近的环境中不会表现出蛮横、无理取闹的一面。也许可以说,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得蛮横、无理取闹,恰是他对外界无法适应的一种补偿心理。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到哪儿都蹦蹦跳跳、口出狂言就是活泼外向,就是有本事高情商,其实不是。我带的孩子各式各样,种种脾气的都有,但基本上不会有这样“蛋壳心态”的孩子。别以为我总强调给孩子表现的机会,我带的孩子就会是浮躁轻狂、好表现、不踏实的样子,其实,我和我们团队,反而更提倡孩子的平和、踏实和稳重。这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已经有很多表现。

  我们曾有一位小记者,脑瓜很聪明,文章也写得好,但考了两次才进入我们总部。第一次来参加考试的时候,他面试成绩优异,笔试成绩也优异,可来到训练营没一会儿,大家伙儿就受不了他了。

  比如回答问题,他答得不错,可别人想再给他稍微指正一下,他就根本听不进去,还问别人:“我这样的答案,你答得出来吗?”做游戏的时候,他是很有领导才能,可逼着大家非听他的主意不可,弄得大家都玩不开心。回到房间,别人睡觉他不睡,竟然有本事把宾馆的床板给踩出了一个窟窿。

  到了最后一天宣布考上的小记者的名单时,果然没有他的名字。小家伙气坏了,尤其是他的同班同学都当上小记者了,他反而被刷了,几乎接受不了,据说回家后哭得天昏地暗,发誓再也不来考小记者了。

  我们的一位辅导员非常关注这个孩子的情况,我说,这恰好是一个研究个案,看看这样的孩子,我们是不是有办法扭转。我们的辅导员打电话给他,心平气和地和他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交谈中,我们得知,这个孩子在学校也是这样的,自信与自卑都很走极端化,有时喜欢欺负别人,有时又被别人欺负得无还手之力,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痛苦。有点“蛋壳心态”的感觉了。

  我们常谈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但必须调适,调适的方式有很多种,对于这个孩子,我们准备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把他的两极化心态调整平衡。

  通过说服,孩子想通了,一次的失败没有什么,他答应第二年再来参加招考。又到训练营,这次,在自我的有意识调控下,他在训练营表现得收敛多了,我和小教官也有意识地对他关心别人、勇敢有耐心等弱项上的点滴进步赞扬强化——这其实就是一个扬长补短的过程。高年级孩子有一定的自我认识,尤其是在一个集体中,他其实很明白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只是有的“蛋壳心态”孩子是采用逃避的方式来面对缺点,逃避不了就会爆发或崩溃。我们创设环境让他自我认知,再自我改善,最后强化自我优点与进步,孩子的心态就会慢慢变好。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第二年训练营,这个孩子被招考了进来,心态首先就变阳光了,在编辑部氛围的熏陶和几次实践活动的考验之后,他的家长和老师反映,他变了很多,脾气好了,与别人相处也和睦多了。

  调整一个已经有了“蛋壳心态”的孩子其实是很困难的,如果在早期教育中,父母就能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给孩子关爱但不是溺爱,敢让孩子探索而不是仅仅教他认字背书什么的,可能问题要好很多。

  有一次招考小记者的训练营中,我遇到这样一对父女,并有所冲突,非常难忘。难忘的并不仅仅是一次冲突,而是两种不同理念的碰撞。

  那个小女孩当时四年级,应该算是很优秀的,文文静静,写得一手好文章,据说琴棋书画都会,在班上还是个班长。这样的孩子,应该是家长引以为豪的。

  但我看了我们小教官对她的评分表,这个小女孩的分数并不高。因为我们这里对孩子的打分是多方面的,考查孩子的综合能力。我着意看了一下,小女孩的主要缺点在独立性上,非但生活起居很难照顾好自己,而且在游戏、回答问题等方面也属于人云亦云的,就是平常很多人喜欢的那种、谁都不操心的“乖孩子”。

  宣布录取名单的时候,当报完最后一个总部小记者时,仍然没有小女孩的名字。小女孩的眼圈立刻红了,接着小声啜泣了起来。她的父亲就坐在她正后方(一般家长都在现场,但并没有特意安排在孩子旁边),见女儿哭了,一脸愤慨。我们听见他在轻声对小女孩说点什么,只是小女孩哭得更厉害了。

  后来在驻校小记者中有了小女孩的名字。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我特意找到这个小女孩,鼓励她:“加油!只要勤写文章,多参加总部的活动,你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总部小记者!”小女孩倒是面露期待之色,她爸爸却怒气冲冲对我说:“你们全让小孩来选人,他们懂什么!这种不公平的选拔没意思!我不会再让女儿参加你们的活动了!”我心里也有点来火,继续问小女孩:“你希望参加我们的活动吗?”

  小女孩看看爸爸,她父亲斩钉截铁地说:“不参加!”小女孩也摇了摇头。她父亲意犹未尽地说:“我女儿在学校在家里谁不说她懂事成绩好!在你们这儿,成绩不如她的倒考上了,不知是走了什么后门!不当什么小记者,我女儿在其他方面一样好的,不稀罕!”小女孩的大眼睛里又流出眼泪来,她父亲大声道:“坚强点!这有什么好哭的,回家练钢琴,明年考10级,让那个XX看看(可能是她选上记者的同学),到底谁行!”

  我对小女孩说:“希望你能按时参加活动。”那位爸爸哼了一声,拉着女儿走了。后来,我再也没有看到小女孩参加过一次活动。

  我心里有点悲哀。当然,孩子有选择多种生活、学习方式的权利,但前提是她的目标在哪里。这位家长一直认为女儿特别优秀,但对孩子的各方面包办都太多,连主意也不让孩子自己拿。小女孩的哭,未必是不坚强,也许她像很多其他孩子一样,本来内心正被激发出蓬勃的力量,来面对这第一次的挫折,却被父亲一下压制住了。包括小女孩一直的表现,也许也正投射了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可惜家长未能自知。

  优秀的孩子也有脆弱的“蛋壳”,而且问题可能会比那些“厚脸皮”的“差生”要严重得多。

  活泼开朗,敢于表现,能言善道确实是优点。但我们纵横看一看古今中外真正能成就大事业的人,还是以内敛踏实、波澜不惊,而且内外兼修、动静皆宜的人为主。我在培养小记者的时候,有人说我凶,也有人接受不了我的一些教育方式,觉得我不够爱孩子。我想,我们现在的家庭中,都是主要由妈妈奶奶在带孩子,幼儿园小学又是以女教师为主在教孩子,细腻确实比男人细腻,也更会表达爱,可孩子们也较少接触到我这种放手式的关爱。让孩子成功,要敢让他们在泥水里翻滚。要把孩子的“蛋壳心态”打碎,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应对挫折,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