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推荐:《客体关心理治疗》

时间:2016-12-13 编辑:瑞莹‍ 手机版

  什么,你问小编有没有好的心理书籍推荐?下面书籍推荐:《客体关心理治疗》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欢迎大家阅读。

  书籍推荐:《客体关心理治疗》

  作者:谢尔登·卡什丹

  启迪性:5.0分

  易读性:4.0分

  趣味性:4.0分

  推荐度:4.5分

  控制欲望是万恶之源,但为什么要控制?

  因为分裂。

  美国学者卡什丹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称,一个婴儿的世界一开始就是分裂的,妈妈有时对他好,有时对他不好,于是他的世界就分裂了。

  如果妈妈对他足够好,那么,这个婴儿就会比较宽容,愿意接受世界的不完美,他认为这个世界有好也有坏,不必因为坏对好绝望,也不必把这个世界理想化。

  然而,如果遇到“坏妈妈”的体验比较多或比较严重,这个婴儿就会出现严重的分裂。他无法接纳好与坏的并存,他的善与恶的观念会严重对立,他的意识和潜意识会严重对立。

  因为孩子认为“父母对我好,是因为我好;父母对我坏,是因为我坏”,所以一个童年经历很糟糕的孩子,他的潜意识中藏着太多“我很坏”的信息。控制欲望想控制的,其实不是别人,而是内心深处“我很坏”的信息。

  譬如,一个女孩脸红,是因为她认为“脸红的女孩是没用的女孩”,也即“坏女孩”,所以她特别想控制自己脸红,最终发展成了脸红恐怖症。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这本书的精髓之处是对四种投射性认同的描绘,但对我而言,它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分裂的概念。

  依照客体关系理论,分裂是因为糟糕的早期经历。

  然而,克里希那穆提在《世界在你心中》讲得更彻底:一旦你想控制,你就制造了分裂。

  他说,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对立,是世界灾难的源头。这个对立首先是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我们的心是分裂的,于是制造了分裂的世界。

  譬如,悲伤产生了,我认为不好,于是想控制悲伤。控制欲望没产生前,悲伤就是我,我就是悲伤,这本来是一体的是和谐的,但“我”一想控制,悲伤就成了异己,就成了与“我”对立的东西。

  然而,悲伤就是我,就在我心中。所以,“它”怎么消灭得了?

  于是,我越想消灭悲伤,悲伤在我心中的影响就越大,抑郁症也就此产生。

  分裂并不只是童年的创伤所产生,分裂是无时不刻都在发生,分裂就是“我与它”的关系的必然产物。一旦我将人视为它,分裂就产生了;一旦我将某种情绪视为它,分裂就产生了……

  分裂无处不在,所以控制无处不在,而唯一地解决之道是接受,接受被我视为异己的部分,最终达到真正的宽容。

书籍推荐:《客体关心理治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