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1. 感觉、知觉良好。判断事物不发生错觉。
2. 记忆良好。能够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7位数字电话号码。
3. 逻辑思维健全。考虑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晰明确。
4. 想像力丰富。善于联想和类比,但不是胡思乱想。
5. 情感反应适度。遇到突发事件时处理恰当,情绪稳定。
6. 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举妄动,不压抑悲伤,并能经得起悲痛和欢乐。
7. 态度和蔼,情绪乐观,能自得其乐,能自我消除怒气,注重自我修养。
8. 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9. 学习兴趣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关心各方面的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10. 保持某种业余爱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11. 与大多数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伦理观念。
12. 保持正常的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前面说过,心理健康的标准很难确定,但越是不易确定的东西,人们就越是想给出界定。心理学界新近提出心理健康的十项新标准,可能也是由这种人类普遍心理催生出来的。我们认为这些内容含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其具体内容及其解读如下。
1. 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长期惶惶不可终日,人便容易衰老。而长期的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形态学病变。
2. 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对身心大为不利。
3.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受各人特定的条件限制,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 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