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这个名词越来越多的被社会所关注,它反应在我们生活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的渴望超过了人们对于成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社会上来说也是迫在眉睫。如何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我们置身于信息社会,只要打开电视、报纸或上网,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眼下,社会上时不时地就会冒出这样的一些“可怕” 字眼:我国有60%的学生心理不健康,30%的有心理疾病,5000万差生……看到这样的描述,第一感觉就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千千万万的教师正辛辛苦苦地培养大批大批学业优良却有大量心理问题的“残品”,我们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是失败的。接下来就是怀疑这些数字的来源。如果你去图书馆门口调查“大学生课外时间的分配”,那么得到的数据就是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课外活动时间都去看书、借书,这样的调查是错误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实针对性很强的工作,这里面不仅有学生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别,人格发展的不均衡等常规问题,还有学生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群体心理差异,这种差异细化到班与班之间、校际之间。例如,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心理上就有很大的差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原则。我们暂且不去管它社会上那些可怕数字的来历,但要明白:你是某一地区或某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那么你的工作对象就是这个地区或学校的学生。我校的学生与他校的学生虽然都是小学生或中学生,但是由于两者所在地域差别,生活环境的不同,心理上就会有许多不同之处。通过测量、观察、访问等途径搞清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立足这个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否则,一味地被社会媒体左右,用别人的标准套自己学校就犯了盲从的错误,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的工作原则,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所以,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加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原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活”的自由度:形散而神不散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的特主要表现为:一、没有考试压力。它不参与高考及期末考试,甚至连课下作业也没有。二、崭新的面孔。在 90年代以前,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研究的高中可谓凤毛麟角,至今心理健康课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在实践中直接利用、借鉴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多,大多数教师都是边教学边摸索。三、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课直接可利用的教材并不多。就目前已出版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杂志来看,多数都是些理论介绍,就现有的实用教材,也往往停留在理想化的水平。如果照搬这些教材的内容,那就上成了纯粹的理论课或不切实际的课,成为形而上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再加上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记笔记、复习、考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倍感腻烦,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故,心理健康课在性质上应该属于活动课程,充分体现现代教育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特点就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课堂形式自由、开放。但是,这里的“开放”不是无限制的,它需要一个“度”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像写散文那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也是心理健康课“活”的自由度,它的另一个特点。顾名思义,“形散”就是上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讨论、辩论、游戏、活动等方式,既可以在教室内,也可以在教室外。但是,教师一定要明确,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上课的中心思想不能变,即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对学习和生活中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思考,教师高屋建瓴地作系统归纳,使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或情景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哪些方式是不可取的,在思想上有个理性的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讲,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对教师设立的教育情景保持积极的进取态势是心理健康教育课采用“形散”的主要目的之一。例如,高中心理健康课多采用主题讨论的方式,教师拟订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参与进来,积极发言,大胆表白,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问题讨论,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明确目标,逐渐知道生活实践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朋友,你们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有多少呢?如果你也想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就先做好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吧,首先,要多加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做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那么,愉快的身心,健康的体魄就会陪伴你左右。